本文转自; 户外时间不够,阿托品来补——这是北京“鸡娃家长”李浩过去一年的选择。为了尽可能保障儿子的学习时间,李浩很少带儿子开展户外活动,但为了防止儿子日后的眼镜度数成为“酒瓶底”,李浩瞄准了阿托品滴眼液,隔医院购买。 可最近,这款“近视神药”却在一片质疑声中“倒下”了。数家眼药公司纷纷宣布,阿托品滴眼液暂停网售,不过仍医院开处方。 有业内人士称,该药物尚未在国内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获批上市,就通过“医院渠道+院内制剂资质”的方式销售,可能存在处方审核不严、扩大使用范围、加大随访观察难度的风险。 李浩这才明白,原来自己经常购买的“神药”属于院内制剂,即医院自己研制的制剂。后怕与焦虑随之而来:没有获批上市的药物,是不是真的,安全性如何保障? 像李浩这样在不知情状态下随意购买院内制剂的人并不少。有人脸上长了痘,便去社交平台上买“祛痘神药”;有人受伤后留下后遗症,便去买“国家运动员专用创伤乳膏”;有人患胃炎,便去买“××医院研发的胃炎克星”…… 有需求就有市场。一些商家抓住商机,通过网络下单邮寄的方式,做起了代购生意。《法治日报》记者近日调查发现,北京、南京、医院的自制药剂正在网上卖得火热。 那么,这条院内制剂灰色利益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? 药品质优价廉 患者趋之若鹜 白色的瓶装药剂,瓶身处除了红色的说明内容外再无他物,医院皮肤科医生开具的痤疮擦剂,被北京居民贾肖琦视为“祛痘神药”。 今年年初,贾肖琦的脸上突然大面积长痘,不仅又红又肿,而且长时间不退。医院问诊后,医生很快打好了药品单,并告诉贾肖琦,医院自制药,不走医保,并告知其使用方式。 贾肖琦着重留意了医生所说的两款自制药,分别是外敷的痤疮擦剂和内服的痤疮颗粒。两款药都不贵,只有几十元,共同点是外包装极其简陋,医院字样。按照医嘱用药一段时间后,贾肖琦的面部皮肤有所好转。 “对患者来说,只要药有用,就肯定会回购,尤其是这些医院名气烘托,更加令人信服。”贾肖琦说,一些自制药有点像“神药秘方”,严禁外传,除了购买有点难度外,看不到其他缺点。 据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郑雪倩介绍,院内制剂是特殊时代的产物,新中国成立之初,由于我国制药工业落后,药品的生产和供应无法满足社会需求,医院根据临床需求,医院内部使用的药物,以填补市场空缺。此举促进了院内制剂的发展,医院的制剂在这一时期形成。 “与此同时,医院制剂室也存在品种多、剂型杂、制剂质量标准粗糙、检验设备落后等问题。”郑雪倩说,院内制剂只能由患者自费购买,不能通过医保报销,“因为院内制剂是为了方便医师给患者治病,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,不是为了在市面上推广,所以其定价不以营利为目的,有专门的定价公式,由医疗机构送到国家物价管理部门报备,不存在零差价问题。” 尽管有瑕疵,但院内制剂仍然因价格低廉、有医院“背书”而成为新“顶流”,拥趸不少。 记者调查发现,在各社交平台上,像贾肖琦一样推崇院内制剂的大有人在。以“医院自制药”“医院神药”“院内制剂”等关键词进行检索,可以看到大量网友分享相关就诊经历、推荐院内制剂的帖子,其中不乏互联网大V宣传“明星医疗机构制剂”“医院自制药”。这些帖子的评论区,有不少网友都在“求推荐”“求购”。 北京居民晏蓓热衷于在社医院皮肤科研制的“神药”。她向记者展示其药品“种草”截图,其中有医院皮肤科研制的用于急性渗出性皮炎或湿疹的外用药,“这个医院皮肤科开药获得,每次只能买一个,单价6元”。记者注意到,该药品标签上标明了“本制剂仅限本医疗机构使用”,其批准文号为“京药制字”。 “在社交平台上,这种‘小药’的分享博文特别受欢迎,几乎每篇都有不少用户‘求代购’。”晏蓓告诉记者,除了线下就诊,代购也是购买这类院内制剂药膏的办法之一。 需求催生市场 代购随意定价 按照规定,院医院内购买,但巨大的需求量催生了一条线上售卖链条。 记者搜索发现,在一些提及院内制药的帖子、博文下方,不时有网友询问“能否代购”,大部分博主都会回复“可代”。 “有时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推荐一些皮肤科用药,我会去电商平台上搜这个药的名字,就看到有代购在卖这些药。”晏蓓说。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晏蓓提及的药膏名称,发现的确有从事代购的商家,且医院的药品都在其代购范围内。 还有商家为了规避风险,在社交平台上做起了代购生意,宣称“售卖各大院内制剂”“提供各类医疗服务”等。 记者联系上一位代购,添加其私人聊天账号后,对方表示“医院的院内制剂均可购买到,医院也有途径,不过时间要久一些”。其医院的自制药,文案花样百出,比如“当红创伤乳膏,送父母最好的礼物!××医院明星产品!如今这个季节,腿疼、胳膊疼的人特别多,抹上效果超棒!国家运动员专用药”“医院镇院之宝,复方酸枣仁膏,失眠人群的救命稻草”“各种胃炎的克星,胃舒胶囊,××医院30多年临床试验科研成果,为无数胃病患者解决了病痛”…… 问价之后,记者发现其所售卖的院内制剂价格均高出原价一倍多。以痤疮擦剂为例,医院
|